在“双碳”战略纵深推进与新能源革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内蒙古依托其富集的风光资源与深厚的能源产业积淀,已然跃升为全国新型储能产业的战略高地。
2024年,内蒙古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达708万千瓦,同比激增2.4倍,总装机规模成功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新型储能装机超千万千瓦的省份。
这一发展势头仍在加速。
(资料图)
根据内蒙古《2024—2025年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及两会部署,2025年内蒙古将开工建设35个新型储能项目,新开工装机1000万千瓦,新投产600万千瓦,预计2025年装机量将在2024年基础上实现翻倍增长,持续引领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浪潮。
据储能头条统计,自2024年以来,内蒙古已共计发布7批次新型储能项目清单。其中,2024年发布3批,2025年发布4批次。7批次共计发布储能项目82个,总规模为30.92GW/135.36GWh。
项目业主方面,远景能源、明阳智能、宝丰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内蒙古能源集团、万帮数字能源、赣锋锂业、佑赛科技、中电储能、深圳能源集团、中广核位列前十。(备注:联合体以项目牵头企业计入)
其中,远景能源以6400MW/25600MWh排名并列第一,明阳智能以2700MW/13800MWh位列第二,宝丰集团以2500MW/13000MWh排名并列第三。
远景能源/宁夏宝丰/明阳智能领衔
12家企业取得GWh以上规模
从现有135.36GWh项目的投资企业来看,远景能源、明阳智能、宝丰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万帮数字能源、赣锋锂电、华赛能源、中电储能、深圳能源集团、中广核、北京九德嘉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内蒙古能源集团、运达股份、北方联合电力、海博思创等38家企业或联合体获得储能指标。(备注:联合体以项目牵头企业计入)
其中,远景能源以6400MW/25600MWh排名并列第一,明阳智能以2700MW/13800MWh位列第二,宝丰集团以2500MW/13000MWh排名并列第三。
另外,内蒙古电力集团、内蒙古能源集团、万帮数字能源、赣锋锂电、中电储能、深圳能源集团、清峰能源、中广核、九德嘉信资本、星远新能源、海博思创、星钒涛宇、华电集团、河北建投、北方联合电力、浙江省机电集团、沃太能源、河北燊能产业集团、晶泰福科技、大唐集团总规模也在1GW以上。
从项目业主方面来说:
远景能源在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呼和浩特、赤峰、阿拉善、乌海、鄂尔多斯7地获得储能项目指标。其中,在锡林郭勒获得1100MW/4400MWh,巴彦淖尔获得1100MW/4400MWh,呼和浩特获得1100MW/4400MWh,赤峰获得1000MW/4000MWh,阿拉善获得1000MW/4000MWh,乌海获得1000MW/4000MWh,鄂尔多斯获得100MW/400MWh;
明阳智能在包头、锡林郭勒、通辽、鄂尔多斯4地获得储能项目指标。其中,在包头获得1500MW/9000MWh,锡林郭勒获得1000MW/4000MWh,通辽获得100MW/400MWh,鄂尔多斯获得100MW/400MWh;
宝丰集团在包头、阿拉善2地获得储能项目指标。其中,在包头获得1500MW/9000MWh,阿拉善获得1000MW/4000MWh;
内蒙古电力集团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乌兰察布、呼和浩特5地获得储能项目指标。其中,在鄂尔多斯获得900MW/3600MWh,巴彦淖尔获得700MW/2800MWh,包头获得500MW/2000MWh,乌兰察布获得300MW/1200MWh,呼和浩特获得100MW/400MWh;
内蒙古能源集团在兴安盟、乌兰察布、赤峰、巴彦淖尔、锡林郭勒5地获得储能项目指标。其中,在兴安盟获得500MW/2000MWh,乌兰察布获得500MW/2000MWh,赤峰获得400MW1600MWh,巴彦淖尔获得400MW/1600MWh,锡林郭勒获得300MW/1200MWh。
储能指标区域分布情况
乌兰察布/包头/鄂尔多斯需求领跑
从储能项目指标的地区分布特征来看,内蒙古储能项目呈现“多点集聚、头部领跑”的格局,主要集中于乌兰察布、包头、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兴安盟、通辽、呼和浩特、赤峰、呼伦贝尔、乌海等十二盟市。
规模排名上,乌兰察布以24200MWh的储能指标位居全区首位,成为核心增长极;包头、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五地紧随其后,储能规模均突破10GWh,分别达到21200MWh、18600MWh、17200MWh、13600MWh、11000MWh,共同构成内蒙古储能产业的核心发展梯队。
技术路线多点开花
磷酸铁锂占主导地位
从技术路线分布看,磷酸铁锂技术占据绝对主导,以80.53%的占比成为内蒙古新型储能项目的核心技术选择,这与锂电技术成熟度高、适配性强的特点密切相关,能够高效满足内蒙古大规模风光新能源的调峰需求。
压缩空气储能以11.52%的占比位居第二,作为长时储能技术的代表,其在内蒙古的布局体现了对跨时段能源调节的需求,适配当地广袤的地理空间与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条件。
磷酸铁锂+液流电池复合技术占比4.58%,这类复合技术路线的探索,反映出业主在追求储能时长与功率密度平衡上的尝试。
其余技术如电热熔盐(1.18%)、液流电池(0.41%)、钠离子电池(0.30%)、氢储能(0.30%)等占比较小,属于技术试点或细分场景应用,体现了内蒙古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探索上的布局,为未来技术迭代与场景适配预留了空间。
新型储能时长布局
4小时时长成绝对主流
从项目时长分布来看,4小时时长设计成为绝对主流,以73个项目数、25.3GW储能功率、101.2GWh总容量的规模,占据74.8%的GWh占比,这与磷酸铁锂技术的成熟应用及风光新能源日常调峰需求高度适配,能够高效平抑日内风光发电的波动性。
6小时时长项目以7个项目数、5.4GW/32.4GWh总容量占据23.9%的GWh占比,体现了对跨时段能源调节的需求,适配部分区域长周期调峰或新能源基地的连续供电场景。
8小时时长项目仅2个,规模为0.22GW/1.76GWh,占比1.3%,属于长时储能的试点探索,为应对极端天气或跨日能源平衡提供技术储备。
整体来看,内蒙古新型储能项目时长布局呈现“以4小时主流覆盖日常需求、6小时补充跨时段调节、8小时试点长时储备”的梯度结构,既保障了风光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又为长时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预留了发展空间。
来源:储能头条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