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今天出院,我们一家人终于能过团圆年了!”
1月18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本部住院部一楼大厅结算窗口前,王强给84岁的父亲王瑞华顺利办理完出院手续。“入院时交了5万块的押金,医院刚刚都退回了。这回老爷子住院费用政府全报销了!”王强举着单据说。
去年12月中旬,王瑞华老人感染新冠病毒,由于原本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脏病,很快发展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肺炎,送入北京朝阳医院救治。“当时老爷子情况危急,是躺着上的120。”王强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感谢大夫、护士,救了我一命!”女儿和孙子陪着,王瑞华走出病房,向医护人员拱手道别。从急诊抢救室到新冠重症综合救治病房,在住院治疗的20多天里,王瑞华病情由危转安,肺部炎症逐渐消失,血氧指数回归正常,现在已经可以下地行走了。
1月8日,“乙类乙管”正式实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为“保健康、防重症”。
10天过去,情况怎样?早上9点多,北京朝阳医院本部急诊科陆续有患者就诊,分诊台的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引导患者。分诊台旁,3名患者在静静等候测血压。
“患者多时,候诊区排起长队,一直拐进走廊里。”急诊科分诊台的一名护士告诉记者,“元旦后长队少了。现在基本不用排队,候诊区空旷多了。”
“急诊科超负荷状况已经好转,诊疗量回落至正常时的七八成。”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委员、急诊科副主任梅雪介绍,朝阳医院本部急诊就诊人数由去年12月中旬的每天800多人,回落到500多人。重症患者的人数也明显下降,以前每天有30多名患者需要进入抢救室,且绝大部分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现在不到20名,其中只有三四名是以新冠病毒感染为主,其他的都是这个季节常见疾病。
“这两天爸爸状态明显好转,还能坐起来了!”北京朝阳医院本部呼吸一病区36病房,刘俊利正在陪护91岁的岳父吕为相。
“当时真怕老人坚持不住。”刘俊利说,老人1月上旬在老家河北唐山感染新冠病毒,病情很严重,出现了“大白肺”。送入北京朝阳医院后,1月10日,吕为相住进了呼吸一病区。经过几天精心救治,情况明显好转。吕大爷的主治医师邝土光说,现在老人的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饮食也好了很多,预计一周左右就能出院。
“重症的救治成功率还是很高的,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能顺利出院。”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呼吸一病区主任杨媛华说,经过三年抗疫,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手段已经非常成熟。医护人员按照国家印发的第十版诊疗方案,给患者进行相应的氧疗、对症药物治疗、呼吸治疗等。
“护理任务总体轻了些,但仍不能放松。”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一病区主管护师赵丹说,高峰时期的护理工作量是平时的四五倍,重症患者需要上无创呼吸机,身上插着管线,床边还有心电监护仪,每隔一小时就得进行巡视护理。“尽最大努力帮助重症患者渡过难关,是病区内十几名护士的共同心愿。”赵丹说。
“去年12月中旬,为了迎接重症患者高峰,医院紧急开通了呼吸一病区作为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病区,组织了一支由呼吸科专家牵头的医护队伍,并备足了呼吸机、储氧面罩、心电监护仪等医疗物资。”杨媛华说,一开始收满了患者,导管室的备用床位也用上了。现在,病区只有2/3的床位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徐建立介绍,为应对重症高峰,医院先后设立综合救治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和周转病区共计23个,开放床位数近700张,采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主诊制,保障患者诊疗的专业化和同质化。医院本部和西院区共收治了170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目前出院了974人,预计春节前还可以出院一批。“目前,重症床位的总体使用率约80%。从数据上看,重症高峰在一周前已经过去了。”
全国新冠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在下降。根据最新数据,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