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动机的上万个零部件和每一道装配工序在孙涛脑海中“立体成像”,这一绝技的炼成源自他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资料图】
为了舰艇跳动的“心”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建林 李彦斌
身材偏瘦,谈吐干脆、利索,这是日前的采访中孙涛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车间里,他向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发动机的装配工艺,一个为大国重器装配“心脏”的技能世界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图为孙涛正在车间研究发动机装配操作法。受访者供图
将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装成高效运转的产品,称之为装配。全国劳动模范、三晋工匠、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装试验二厂装配班组组长孙涛,就是创造“装配心法”的人——他负责总结形成成熟的装配工艺操作法。
孙涛的装配对象是发动机,相当于机器的“心脏”。在我国海军舰艇某型发动机试装领域,孙涛拥有多个“最”字头衔:“某型系列发动机装试领域最优秀领军人才”“多型号发动机首次试制装配最主要操作者”“某型发动机装配生产线最主要创建者”……
一台几吨重的舰艇发动机,拥有上万个零部件,装配精度达到微米级。29年来,孙涛与各种各样的零部件为伴,用它们装配成一颗颗“跳动的心”,助力大国重器驶向深海。
炼成“立体成像”绝技
一台几吨重的柴油发动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装配,工差尺寸精度需要达到微米级,对装配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
“工作压力确实很大,但想到能参与大国重器制造,心里总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也正是这份使命感推动孙涛踩着生产任务的节点,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在柴油发动机装试领域炼成了“庖丁解牛”般的神奇本领——把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道工序在脑海中“立体成像”。
一次,有厂家送来的配套发电机机轴存在精度误差,为避免零件报废造成损失,孙涛通过对发动机其他系统进行调整,消除了这个误差,最终他装配出的这台民用柴油发动机运行多年依然状态良好。
还有一次,一个加工难度极大的正时齿轮误差超标,孙涛再次请缨,通过调整出一个新“误差”,让两个误差相互抵消,最终装配出了合格产品,为企业避免了损失。
孙涛的绝技绝活也让他在柴油发动机领域“出圈”。
几年前,我国在南海新建石油钻井平台,平台上的大功率柴油机一直采用国外进口机型,技术受制于人。孙涛受邀登上钻井平台,提出11项技术创新建议、绘制1690余张联调图纸、自制30余件工具,终于将首台国产396机型安装到了钻井平台。
29年来,孙涛坚守在装配工岗位上,从未停止过向技术高峰的攀登。他先后总结出30多项技能操作法和维修方案,设计制作改进了50多种专用工装工具,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150多项、管理创新30多项,累计节创价值数千万元。
给舰艇“心脏”动微创手术
孙涛平时潜心铸剑,关键时刻更敢于亮剑。
一次,我国某型舰艇需要对“心脏”动“手术”——换装发动机连杆。经过各方反复研究,始终走不出切开舰艇、拿出发动机再操作的思路。但这样操作会让舰艇“元气大伤”,缩短服役年限。面对现场的复杂情况,经验丰富的孙涛也感到束手无策。
返回车间后,孙涛把自己关在了创新工作室里,他按照舰艇布局摆放了几台同型号发动机,开始模拟操作。
发动机的装配和换装大不相同。如果把装配比作拼搭积木,现场换装就如同抽积木挑战,而且随时会受到苛刻环境的制约。比如,舰艇换连杆的观察孔离地面不到20厘米,需要人侧躺在地面,手伸进直径15厘米的观察孔内操作。由于眼睛看不到、工具使不上力,此前积累的装配经验此时都不灵了。
在此后的20多天时间里,孙涛进行了480余次操作,每次都详细记录数据,最终摸索出3人协同配合进行换装的工艺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评审组认定。之后,他又独立承担了方案制定、论证模拟、工装制作、工艺编制、操作培训和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工作。
在役舰艇,战备训练任务不能中断,这也让换装操作更加艰难。在机舱50多摄氏度的高温里,孙涛躺在滚烫的机舱地面,一干就是半天。经过一场鏖战,孙涛带领团队成员奔波多地完成任务,且全部实现一次交验合格。
其间,孙涛还再次优化工艺方案,避免了对发动机外围箱装体管路和设备设施的拆卸、切割,并且对进口工具进行了革新,有效防止了发动机出现“烧瓦”机械事故。
“军工三代”的家国情怀
1994年,18岁的孙涛如愿走进工厂。作为第三代兵工人,孙涛的技能精进之路也是国防情、军工梦在心中萌芽、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
“柴油发动机就像是我的‘战友’,外表的钢铁是它的骨骼,油液是它的血液,活塞运动就像它在呼吸,只有调整匹配好每个部位和系统,才能让这颗‘心脏’保持澎湃力量。”孙涛轻抚机器对记者说。
2018年,孙涛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一直和零部件打交道的工匠也把工匠精神带到了履职过程中。
专题调研山西产业发展情况、前往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深入消防一线采集民意……除了为一线职工“带言”,孙涛还围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国家森林消防队伍设立、厂办大集体改革等方面建言献策。
“细节!除了细节,还是细节。”孙涛总是这样反复提醒团队成员。如此执着的用心背后,是孙涛的一颗为国铸剑的匠心。
“厂就是家,家也是厂。这种感觉可能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没有切身感受,但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孙涛说。
如今,孙涛的幸福越来越简单——为了船舶、舰艇动力澎湃地走向远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