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守护“高原史书”的古生物学者

2023-07-03 20:57:01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新华社兰州7月3日电(记者钟思睿、胡伟杰)仲夏时节,在中国西北地区临夏盆地中部的毛沟剖面,考察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踩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一边留心观察剖面的地质状况。


(资料图片)

忽然,一块化石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大家迅速围拢,开始用仪器定位地点坐标、确认化石赋存地层层位并观察岩性,最后进行采集。

这是古生物学者们在临夏地区进行野外考察的日常。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蕴含着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保存完好的古动物化石,是揭秘青藏高原隆升、气候环境变迁,以及古动物群演化过程的一把金钥匙。

盆地内以和政县、广河县和东乡县为主的富含新生代化石的区域统称为和政地区,被誉为“高原史书”。

邱占祥在进行野外考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然而,在数十年以前,“高原史书”的真实面目仍然隐没于时光之中。直到1965年,留学归国的邱占祥第一次来到和政县,当地珍贵的古动物化石资源才逐步得到科学挖掘与保护。

邱占祥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五任所长。1987年,邱占祥等学者用中英文正式发布了第一个和政化石新种——和政无鼻角犀,它是三趾马动物群的成员。1990年,他们又在当地发现了更早的巨犀层位。

在邱占祥的推动下,和政地区迎来了一批批全国乃至全球的学者,邱占祥揭开“高原史书”神秘面纱的学术理想也不断传承下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任所长邓涛1998年第一次来到和政地区,当地丰富的化石资源让邓涛感到惊喜与震撼。2000年,邓涛一行在广河县的一处洞穴中见到了距今约800万年密集堆积的古动物化石。

邓涛(左一)在进行野外考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通过化石,仿佛亲眼目睹了800万年前活生生动物的死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看着这些凝固的生命,邓涛不禁感叹。

邱占祥、邓涛等学者的研究让和政化石为世人知晓。2003年,和政县建成全国唯一一座晚新生代古脊椎古哺乳动物化石博物馆。如今,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藏近4万件化石标本,分属3纲17目250多个属种。

2013年,和政县又在松鸣镇桦林村修建了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全面展现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原址埋藏状况。

“脊椎动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挖掉一块就少一块,破坏一块就少一块,贩卖一块就少一块,所以一定要保护起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云翔建议举办更多化石巡展,提高民众特别是孩子们对古动物化石的兴趣。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直到今天,临夏盆地的山间依然时常可见考察队员们辛勤工作的身影。

“我们目前发现的仍是和政地区化石的冰山一角,未来前景非常广阔。”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江左其杲说。作为接续研究和政化石的科研人员,未来他将为公众带来新的发现成果。■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