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城市动人的底色,也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大城市公园建设,绿色软实力不断提升。
开门见绿,城市处处是公园
暮春时节,正是踏青赏花好时候。
4月9日,市人民广场沁香园内一派春和景明。深深浅浅的绿铺满广场,各色花卉盛开,不少人拍照留影,一群孩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写生……
在十六潭公园东入口,同样春意盎然。草坪如绿毯,树荫下搭着大大小小的帐篷,三三两两的人群聚在一起聊天、野餐……
“自从这个东入口建好以后,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带着小孙子来转转。”家住御龙花园的徐女士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去年建成后,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好去处。“草坪适合老人孩子活动,还有登山步道,旁边停车场也大,一到周末人特别多,这是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好事。”
出门进园,推窗见绿,近年来,市区公园建设多点开花。既有大项目,也有小改造,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散布在城市各处,让市民尽享诗意生活。
据了解,我市中心城区现有各类公园68个,其中综合性公园5个,街头游园、口袋公园58个、社区公园3个、专题公园2个。截至2021年底,绿地率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平方米,在全省排名靠前。在今年省住建厅举办的“最美口袋公园”评选中,市区丹桂园榜上有名。
以绿为底,向公园城市进阶
市城管执法委市政园林科科长刘良宏称:“建好城市公园,既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也对完善主城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关乎民生福祉,惠及千家万户。”
他称,咸宁城市自然山体多,可谓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自然生态资源是咸宁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全域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打造美丽中国“咸宁样板”。此外,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指南》省级地方标准在咸宁发布,咸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试点城市”。
可以说,建好城市公园,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相符合,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相符合,与咸宁城市特色以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符合,与当下创文的要求相符合。
为了筑牢绿色底盘,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公园建设上,精心谋划设计,细致施工,精细管理——
即将开工建设的浮山新村小游园,面积15374平方米,是利用集体林地改建而成。近年来,我市利用闲置地块等“边角”空地,建设了一批“街头小游园”“口袋公园”。
今年2月,市城管执法委拿出10万元奖金,面向社会征集城市小游园设计方案。旨在优中选优,进一步打造高质量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去年获评全省最美“口袋公园”的丹桂园小而精致,采用新理念、新材料、定制化,集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为一体,是老百姓交口称赞的民生工程,也是近年来建设施工精细化,狠抓工程质量,提升公园精致度的缩影。
如今,我市在城市公园建设上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并且形成了咸宁特色。
精耕细作,提升绿色“软实力”
“在寸土寸金的城中心,有这么大一片公园很难得。” 从荆州来咸宁的吴女士说,十六潭公园的山水景观体现了咸宁的园林美。
“咸宁这几年建了很多街头小游园,休息日看到公园里人们悠闲自得的样子,觉得在这生活特别美好。”在咸宁定居的北方姑娘王小姐说。
“规划好、建好城市公园只是第一步,后续管理好、运营好城市公园,让其真正发挥软实力。”刘良宏说。
他认为,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上,要因地制宜,突出咸宁地方特色。而在后续的管理、维护、运营上,更要下足“绣花功夫”。
“目前,我们在城市公园的管理上创新机制,采取片区制自管+第三方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刘良宏介绍,引入市场化运作,加强监管监督,让公园管理更加专业、高效。同时,市城管执法委还在不断制定、完善各类公园管理、养护的技术规范、制度标准,让管理更加精准、精细。
同时,我市还不断挖掘公园文化内涵,提供多层次文化设计,提升公园复合功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以十六潭公园为例,除了自然山水景观,十六潭公园内还建有咸宁市美术馆、李邕书画院、香城书房等文化场馆,为公园注入了文化内涵。
还有很多口袋公园、街头小游园在建设或改造时,加入了停车场、城市公厕无障碍设施等公共设施, 让公园更有温度。
“城市公园建设,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刘良宏称,咸宁城市公园建设有亮点、有成绩,但也存在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够、老旧公园亟待升级的问题。
为补齐短板,建好城市公园,进一步提升绿色软实力,今年,市中心将实施香吾山、潜山、青龙山、双龙山、十六潭五大公园改造升级,建设城市森林步道3处。还将每年新建3-5处小游园,“十四五”期间,咸宁中心城区各类公园将达到100个,力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4平方米。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