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2600多年后,碎成七八十片的“华夏第一建鼓”,被他复活了!

2023-03-30 10:22:06 来源:荆州广电

“楚式漆器”是楚文化遗留下来


(资料图)

不可多得的瑰宝

楚式漆器出土后大多形态难辩

如何复原其千年前的神韵

考验的是修复人员的技艺

今天小虎就带您了解

楚式漆器修复背后的故事

杜道子

“楚式漆器修复技艺“省级传承人

今年61岁的杜道子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一宝”,1987年作为人才引进到荆州文保中心后,一直从事竹木漆器的修复工作。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2300多年前的大型宫廷漆木乐器“虎座鸟架鼓”就是杜道子参与修复的。如今,已经退休的杜道子又被返聘,担任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木漆器修复技术指导。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竹木漆器文物修复水平在全国领先,每年都有大量全国各地的竹木漆器文物送来进行修复。在杜道子的工作台和旁边的架子上,到处放着动辄一两千年的漆木器。其中任何一件的修复,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文物修复不像其它的东西,做坏了再来,那不能。自己心里要有一份责任感,要慢慢地一步步来,修复一件文物,我首先在脑子里最少要转2个月到3个月。”

杜道子说,自己每天除了文物修复以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思考,在外人看来像是在发呆,但实际上自己脑子里正在进行头脑风暴。

“每件文物的难度不一样,有的是胎坏了,有的是漆皮坏了,有的是纹饰坏了。它是什么材质,要达到什么性质,都要自己琢磨。”楚式漆器的修复工艺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杜道子摸索了二十年。

修复工艺繁琐,从清洗、脱水、干燥,到髹漆、彩绘、封护等等,要进行十几个步骤才能让沉睡的文物“复活”。

脱水定型之后考验的就是工艺了。杜道子对工艺的要求近乎“严苛”,他说:“在彩绘的时候,必须屏住气,心情要平静,呼气和吸气如果不均匀的话,线条就拉得不流畅,粗细会不一致。”

文物修复,除了技艺把控,还要长期学习文化史。杜道子说,纹饰和造型都代表着一种生活中的文化,这也要长时间了解和学习,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它来源于什么时代,当时的人为什么喜欢这种造型,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为什么用不同的纹饰。“这都需要时间长,才理得顺。”

三十多年来,杜道子共修复竹木漆器两千余件。其中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漆扇”:一面是平面画,另一面是凹凸有致的立体画,漆面4毫米厚。这件绝世珍品送来时,已看不出扇子的模样,只剩下一片片的漆皮。

为了修复这把漆扇,杜道子先是花了很多时间把图案的含义一点点弄懂,将缺失的部分准确补画出来,然后花了大量时间精描细绘、精雕细刻,最终还原了它的惊艳模样。

2021年12月8日亮相宜昌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建鼓,也是杜道子修复完成的。脱水后,这面建鼓就是七八十片碎片,杜道子花了四个月时间整理纹饰、形状,又花费一年多时间将其修复,让大众能够一睹“华夏第一建鼓”的风采。

杜道子认为,每一件文物跟自己见面,就是一种缘分。楚文化通过漆木器这个载体千年传承,他也要尽己所能,将这样精美绝伦的文化留下来,给后人再见和展示的机会。

杜道子说:“每件器物最坏的拿到这里来,拿走时,修好了,把它最漂亮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我就非常有成就感。”

《好人开讲》播出时间

时间

频道

首播

每周三 

20:00

荆州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

重播

每周四

13:00

荆州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

重播

每周五

20:35

荆州广播电视台

垄上频道

重播

每周六

17:45

荆州广播电视台

公共频道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