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李光正 邓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从衣食住行到业教保医,从“春风行动”到“才聚荆楚”工程,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精准发力,用提升“民生温度”的孜孜追寻,书写了让百姓满意的“民生答卷”。
6月11日,红安县高桥镇占店村,高桥镇卫生院的家庭签约医生团队送医上门,为村民检查身体。目前,红安县共组建20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落实签约服务185088人,逐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制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刘子靓 摄)
(相关资料图)
就业路“稳” 压舱石“牢”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6月12日从省人社厅了解到,今年1至5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7.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0万人)的53.18%,同比增长5.73%。
这意味着,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下,湖北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稳、发展的活力越来越足。
对于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59万人历史高位的湖北来说,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规模,既是民生所盼,亦是发展所需。
今年以来,全省人社部门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工程,推进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项行动。截至5月底,全省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21.72万人。
在年初启动的“才聚荆楚·春回校园”高校毕业生联合招聘等系列活动中,全省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专场招聘928场,提供62.66万个岗位。
5月下旬,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组织开展“才聚荆楚·百县进百校”就业促进专项行动,进一步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加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力度。
仅在上一周,就先后有十堰市组团走进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荆门市组团走进湖北工业大学、咸宁市通城县组团走进湖北开放职业学院等活动密集上演,为高校毕业生供岗、为地方发展揽才。
截至6月8日,全省87个市州县已赴70所对接高校开展招聘活动,2765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就业岗位数74638个,提供就业见习岗位数4558个,达成就业意向数13800个。
今年前5个月,湖北铺好“就业路”、筑牢“压舱石”,思路明晰、成绩亮眼——
聚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全省人社部门为4852家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设立用工服务专员661人,帮助解决用工14.13万人;聚力保重点群体助就业,全省一季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3万人,同比增长9.03%,帮助10.3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聚力扩大创业带动就业,全省新增返乡创业3.37万人,同比增长73.7%,带动9.26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同比增长56.4%;聚力优化服务促进就业,全省发布就业创业培训班计划5667期,为12.29万城乡劳动者落实就业创业培训补贴……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湖北挂在心头、落在实处。
托底扶弱 温暖相随
阳新县王英镇王文村低保户王能冲是重度残疾人,从小生活不能自理,由父母照顾。两个月前,父母把他送到阳新县排市镇福利院集中托养。最近,父母到院探望王能冲后,对院长蔡金花说:“真是来对了,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好多了。”
阳新县现有7家乡镇农村福利院,去年以来特别托养了100多名来自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的重病患者和重度残疾人。“他们原本享受低保金,每个月几百元,现在按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享受福利托养,每个月2000多元,生活条件改善了。照料他们的亲人也‘解放了’,可以外出打工挣钱。”阳新县民政局局长刘会海说,集中福利托养让100多个困难家庭有了盼头。
2023年,省民政厅党组将提升全省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质量,作为事关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全面推进特困供养机构改革创新、推行失能特困县级集中照护模式,重点为农村特困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等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专业照护服务。目前,全省已有52个县(市、区)实现失能特困县级集中照护,县级集中照护失能特困人员4741人,特困供养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一批托底法规政策传递着殷殷关切。全省扶助城乡特困人员、残疾人群体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力施行,彰显“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政策合力。
不断抬升的民生“底线”数字传递着脉脉温情。目前,全省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00元、每人每年6266元,城、乡特困人员平均救助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16807元、每人每年12072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今年以来,我省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进一步巩固,社会救助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革故鼎新 应答民声
1月18日,7种罕见病用药新增进入医保目录,多发性硬化、肺动脉高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罕见病患者用药负担极大降低;5月23日,湖北上线医保亲情账户,一家老小看病买药更方便;5月11日起,全省免费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痼疾,深化医改持续迈出坚实步伐。
如何让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病等发现、治疗关口前移?今年,湖北发出深化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动员令。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上下行动起来,构建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
“现在有小问题,早发现,早点治疗,对小孩有好处,我们全家也获益!”6月4日,带着术后痊愈的女儿出院时,江夏区法泗镇居民陈先生长舒了一口气。半个月前,当听说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时,他感到“天都塌了”。但此后,免费筛查、绿色通道入院、微创介入治疗、申请基金资助、医保即时报销,一条环环相扣的“健康之路”,让他和全家真切感受到“看病真的省心了”。
截至目前,“323”攻坚行动省市县三级防治机构实现全覆盖,开展慢阻肺、心脑血管等疾病免费筛查2159万人次,宫颈癌免费筛查369万人次,癌症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0.5个百分点,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效降低。
放眼荆楚,“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去痼疾、解民难的“应答”稳健响亮。
《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实施细则》出台实施,进一步巩固“双减”政策,为全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湖北部署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间),越来越多的新市民、从事基本公共服务的住房困难人员,将从“住忧所居”转变为“住有所居”。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前进方向。湖北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点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聚力而行。
专家点评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石智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我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健康等各方面工作,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更丰富、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一项项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惠民生工作落实落细,我省正在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改进民生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服务需求,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等政策的托底功能,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提升民生温度,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全面把握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全面促进物质丰富和人的发展。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稳定社会预期,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又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驱动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