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国家治理人工智能(AI)不宜过急过严

2024-10-24 19:28:08 来源:人民邮电报

人工智能持续火爆,治理也需同行。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目前社会对AI发展有些过度关注,政策、立法层面的安全治理、伦理治理有过度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国家治理AI不宜过急过严,应该给AI发展留出足够发展空间。

有一个基本观念的理解经常被忽略:科技伦理治理、科技安全治理的目标绝不是阻碍甚至叫停新科技的发展,而是为新科技保驾护航,使之在各种潜在的伦理风险、安全风险、社会风险中找到最为稳健的发展路径。比如,如果某种生成式AI产品输出的内容总是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它不可能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对AI进行治理使之能够“伦理软着陆”“安全软着陆”“社会软着陆”,如此,AI圈子便不再闻治理而色变,而是乐于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合作,真正将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近期“萝卜快跑”走红,引发了公众对于无人驾驶车可能取代出租车、网约车的担忧,甚至有传言称部分地区将全面禁止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但的士司机、网约车司机并没有大面积失业,“萝卜快跑”也没有停运。笔者表示,这说明大家对“萝卜快跑”的冲击忧虑过头了,也说明社会上弥散着AI恐惧情绪。

AI恐惧即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一种对AI的忧惧情绪、拒绝态度与攻击行为。AI恐惧存在于一般社会观念中,与长期存在的技术恐惧尤其是机器恐惧一脉相承,是技术恐惧的新形态。究其根源,AI拟人化是AI恐惧的深层社会心理文化诱因。AI拟人化在三个层面催生了AI恐惧:一是人类在认知上对AI的拟人化引发了“AI类人”恐惑;二是人类在情感上对AI的依赖性引发了“AI非人”恐慌;三是人类在信仰上对AI的崇拜感引发了“AI超人”恐惧。“萝卜快跑”让大家失业的恐惧,便是第一种“AI类人”恐惑。

笔者认为,新科技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阻力。面对社会舆论的质疑,专家、政府及车企应该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在无人驾驶网约车推广和运行过程中,更要持续发挥技术民主化机制的作用,及时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意见,妥善处理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新科技应用、推广和落地保驾护航。但是,治理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责之过苛。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在不同的文化领域,AI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并且随着AI领域不断的技术创新、社会应用以及社会传播,AI的基本面貌还会发生变化。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应该对各种AI话语进行仔细审度,分辨它们的言说者、言说场合、言说方式、言说动机等,准确而恰当地定位AI的真实状况,不要被宣传报道所迷惑。

笔者认为,目前AI发展势头强劲,治理者要关注AI发展,但不要过度关注,尤其是治理不宜过急过严。总而言之,AI的未来发展之路,必须放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要预先研究,逐步推进,努力规避,实时调整,在唯名与唯实、宣传与真相、愿景与现实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辩证发展之路。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