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新课标理念落地,指导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优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圳科学高中龙岗五和学校于近日举办专题研讨活动,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作专题报道,深圳科学高中龙岗五和学校领导及全体行政人员、集团校教师代表共同参与。
“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教育部专门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其核心关键词正是‘行动’。行动即实践,行动即做事,理想与现实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行动。”成尚荣作《做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行动主义者》主题报告,从六个维度深入阐述了如何成为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行动主义者。
课堂教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成尚荣指出:“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无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一堂课的高质量高水平开始。”他强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人,因此必须将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提升到全新高度。
学生是思想劳动者、精神劳动者和情感劳动者。成尚荣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指出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思想劳动者”。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学生还是“精神劳动者”和“情感劳动者”。课堂教学要超越知识传递,以思维发展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与此同时,教学要触摸学生情感的脉搏,教师须以热爱和关怀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志向,让课堂有温度、有味道,真正实现“情感劳动”。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培养出挺起民族脊梁的时代新人。
学科育人是教学改革的指南针。成尚荣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如何向学生讲解“祖国”为例,再现了教师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他还以化学学科的育人实践为例,教师教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将化学教材翻译成英文等特殊作业,以及发放“科学盒子”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些生动的案例,说明每一门学科都蕴藏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应立足学科特质,实现学科育德、学科育心,将育人目标落实于每节课之中。
因材施教是中国特色教育智慧。成尚荣强调,因材施教有一个基本前提——“有教无类”,一个根本宗旨——“成人之美”。他指出:“因材施教要面向每个学生,只有面向每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他建议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潜能差异可尝试“分层教学”,重视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开展个别化指导,例如每班跟踪五六名学生,持续探索因材施教的规律。他还指出,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应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从问题开始培养一流人才。成尚荣先生提出:“一流人才始于学问,培养一流人才从学会提问开始。”他分享了好问题的四个特征:简单、有趣、深度、精彩。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保护其好奇心,逐步引导他们提出具有学科本质意义的大问题。他以数学家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难题”为例,说明重大数学问题如何推动学科发展。课堂教学要从“教师提问”转向“学生提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不可阻挡。成尚荣先生指出:“AI已经到来了,不可阻挡,不可拒绝,只能欢迎,只能拥抱。”他强调,人工智能永远是工具,人永远是主人,教师要大胆运用AI开展共构式教学、提问式学习和诊断性学习,但始终牢记技术赋能于人、服务于人。教育应让人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替代,如何在人机协同中守护教育的人文性与主体性,是新时代教师的重要使命。
深圳科学高中龙岗五和学校党总支书记宋志文代表学校向成尚荣献花及自己亲笔书写的感谢卡并致辞。宋志文表示:“讲座中关于课堂教学改革、因材施教、以学为中心、学科实践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为我们今后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提出有益、有趣、有深度的问题,只有活跃的、批判的、创新的思维,才能带来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教育。”
参会教师全程专注记录,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入反思教学实践,做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行动主义者,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陈钰涵 程予悦 黄容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