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聚焦阅读教学提升 王荣生深圳科高五和学校开讲

2025-10-27 17:52:35 来源:今日热点网

近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编修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受邀到深圳科学高中龙岗五和学校举办讲座。他以《阅读流畅性和阅读理解》为题带来一场内容充实的专题讲座,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语文课堂的深切关怀,助力与会教育工作者明晰阅读教学的前行方向。

王荣生教授解析广义阅读结构

讲座伊始,王荣生教授首先厘清阅读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广义的阅读关乎心灵与习惯,旨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其愿意读书、喜欢读书,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狭义的阅读则关乎能力,要求读者能够准确、深入、连贯地理解文本,并形成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这两者如同鸟之双翼,共同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为教师构建阅读教学的完整图景提供了清晰的认知坐标系。

王荣生运用三种颜色深入阐释“阅读理解”的复杂过程。黑色代表字面理解,即认识字词、理解句子、把握文章字面意思,这是阅读的基础层面。蓝色代表背景知识与生活经验,是理解文本所必需的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人体验。红色则代表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推论、综合、解释、评价等高阶思维活动。他强调,成功的阅读教学必须巧妙融合这三个层面。

王荣生以《童年的馒头》为例,指出文中“那时候”“工分”“五里路”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对缺乏相应背景知识的学生而言,成了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障碍。这个案例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区,并搭建必要的认知支架。

王荣生教授借课文解析阅读教学案例

在中学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许多学生随着年级升高,阅读能力却停滞不前。王荣生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被长期忽视的“阅读流畅性”,“约一半学生无法流利朗读本年级课文。”这一事实让在场教师深感震撼。王荣生称,阅读流畅性是指快速、准确、流畅地理解字词句段字面意思的能力,是连接识字与深度理解的必经之桥。“当学生把过多注意力耗费在字词识别上,便再无余力进行深层理解。随着年级升高,流畅性问题会如滚雪球般加剧,最终成为制约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瓶颈。”

对此,王教授犀利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首先是词汇教学严重不足。小学六年仅学2000多词,成语仅100多个,如此薄弱的词汇积累,难以支撑起深入的理解与表达。其次是朗读教学流于形式。课堂上的“齐声朗读”看似热闹,实则效率低下,朗读能力弱的学生在集体声中“隐身”,陷入“越不会越不读,越不读越不会”的恶性循环。最后是阅读理解教学缺乏方法指导。教学多停留在“讲课文内容”的层面,却未能系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文本的策略与方法。“学生需要的是‘捕鱼的技巧’,而我们往往只给了他们‘鱼’。”

面对这些挑战,王荣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他强调,首先要加强词汇教学,将其纳入每堂课的重点环节,结合语境进行系统训练,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展词汇的理解深度。其次是提升朗读教学质量,减少无效的齐声朗读,增加个别化指导,特别要关注朗读困难的学生,对正确的停顿、恰当的语调、合理的节奏给予细致指导。此外,还要聚焦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围绕“学生理解困难处”展开,教会学生“看该看的地方”“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让内隐的阅读思维过程“看得见”“学得会”。

讲座尾声,王教授总结说:“没有词汇,就没有理解;没有流畅,就没有深度;没有方法,就没有迁移。”他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回归“基础”与“过程”,在词汇积累、朗读训练与理解策略掌握上付出持续的努力。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与会教师表示收获颇丰,“讲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朗读训练并非‘形式化环节’,而是提升学生文本感知力、培养阅读流畅性的关键抓手;词汇教学也不是‘孤立的背词语’,必须与课文理解深度结合,才能真正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筑基。”不少教师表示,未来将着力构建“流畅—理解—运用”的教学闭环,在课前激发阅读期待,课中通过分层朗读、问题链设计和词汇深挖实现能力协同提升,课后再通过分享与迁移任务巩固阅读成果。

深圳科学高中龙岗五和学校党总支书记宋志文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讲座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期望全体教师加强交流分享,并将讲座中的方法与策略积极融入日常教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