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在深圳拉开帷幕,哈工大自主研发的种子播前处理技术重磅亮相。这项融合电控智能调控与空间力学模拟核心优势的创新成果,凭借航天级技术底蕴与跨区域应用成效,成为展会农业科技板块的焦点。

种子播前技术科研团队将航天领域的电控精准控制与空间环境模拟技术跨界应用于农业领域。其核心技术体系中,智能电控系统可实现电磁波频率、作用时长的毫秒级精准调控,通过定制化参数激活种子生理活性,让水分子与养分快速渗透胚乳,提升种子发芽势与抗逆性。而基于空间力学原理研发的模拟装置,能精准复现微重力、特定辐射等空间环境,加速种质资源优化,通过特定电磁处理种子,解决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的难题,并对农作物的全周期生长产生正向作用。该技术已通过ISO/TC23国际农业机械标准认证,获评“国内领先”,拥有70项自主知识产权。

经过十余年攻关,这项技术已完成横跨6个积温带、覆盖28类主要作物的1270组对照试验,累计示范面积达27万亩,在全国多区域形成特色服务成果。在东北区域,处理后的玉米、水稻种子抗低温能力显著提升,亩均增收分别达90元和140元;内蒙古扎兰屯的水稻经技术处理后,亩产较常规种植高出9.4%;在山东寿光设施农业区,大棚瓜果和蔬菜年产量分别从6茬提升至7.5茬、8茬。在浙江、河北、新疆等不同气候带,该技术同样实现作物成熟期缩短5-10天、萌芽期提前1-3天的稳定成效。

目前,企业已经与多地共建联合田间实验室,推动技术智能化升级和定制化服务,业务已覆盖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山东、陕西、河北、新疆等多个省份,服务农田超27万亩。“我们将航天工程的严谨性融入农业技术研发,让电控与空间力学技术走出实验室、扎根田野。”项目负责人黑龙江金壤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寇锐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技术适配性,针对不同区域气候、土壤特点定制解决方案,让航天级农业科技为全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更强劲支撑。
此次高交会上,这项“从太空到田野”的创新技术,不仅展现了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务民生”的科研理念,更彰显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硬核实力。
关键词: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