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都市漫游唤醒“知觉城市”

2024-05-29 14:38:29 来源:网易新闻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是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知觉城市——新文化设施的创意与构筑”展览的延展和补充。展览在梳理深圳历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浪潮,展示深圳未来几年规划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的同时,试图提出一个方法——以“行走”作为媒介,将身体和知觉投入真实的城市现场。建筑不是冰冷的现实,它应赋予大众多元的空间亲历和生活体验,成为公众探索城市的对象、公共事件发生的载体。同时,公众和事件的介入也将重新定义城市场所,塑造公共生活方式和精神氛围,让城市滋长出共享的公共精神。

一座城市的归属感源于日常生活中难忘的地点、具身性的亲历体验和感知记忆所织补的个人叙事网络。这种与城市的深度情感链接,基于一种“行动主义”的介入,调动身体将物质空间在某个时刻转化为独特的活动场所,形成个体专属的城市印记。

“行走”在20世纪中上叶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实践议题。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拱廊研究计划》中的文化形象“都市漫游者(flâneur)”作为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和消费主义盛行下的自主消解,打破以效率为行走目标的现状,通过随机、偶然的“闲逛”让城市的丰富性得以展现;20世纪60年代,卢修斯·布尔克哈特(Lucius Burckhardt)的“漫步学研究(strollology)”产出了感知环境“序列(sequences)”的概念——社会高速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广泛普及让个体在两个地点之间的行进过程成为“点状”而非“序列”,人们感知世界的身体经验存在缺失。克哈特在巴塞尔大学的漫步学课程中组织了多场行走实验活动,为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真实空间中行走以发现城市问题,进而分析、塑造我们真正需要的城市环境;2013年起,以本雅明“都市漫游者”为灵感创刊的德国社区街道主题杂志“Flaneur”,开始每期挑选一座大城市中的街道,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采风和驻地和编撰。杂志团队采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漫步观察策略,扮演街头的“记者”“侦探”“艺术家”和“作家”,以当地居民的第一视角去捕获由这条街道的影像、绘画、文字构成的复杂叙事,揭开街道的面纱。这些自下而上的“行走行动”成为了某种文化观察的方式,以及个体对城市现代性的反馈。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围绕“知觉城市“展览策划的“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也是这样一次社会实验行动。活动由刘赫、李可淳、柯志宏、黑晨爽策划,在走读导师刘赫和肢体导师徐奕欣的带领下,10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参与者运用“行走”,以深圳福田市中心区为“田野”,观察、记录承载历史和记忆的具体地点,并触发自我与城市的情感连接。在步行于福田中心区地上、地下街道后,挑选一处对于自身具有独特意义的地点进行肢体创作。

那么,当我们真正地步行在城市街道,会发生什么?

也许会被路边植被的香气吸引,发现街道地面的纹理,遇见迎面而来的人。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以身体为尺度去丈量周遭,接触并融入人群,让身体充分参与到城市空间的各个节点当中。通过这个过程串联身体经验和思维认知,突破视觉中心主义的惯性,把对城市的认识由视觉扩充至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一系列交织的综合体验。

我们采取的随机行动无不引导着新的城市事件发生,我们允许任何事物闯入思维,用承载着经验和记忆的身体来建立与城市的连接。在角色趋向同质化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将想法和体验外化为城市的一部分,生产出独特的个体叙事,确立自我在城市中的“位置”。“行走”成为了抵抗并补充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加速和空间拓张的方式,将城市中的个人和集体认知经验进行重新梳理、整合。

面对城市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我们“行走”于不断流变的实体空间,通过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内在关联,打开个体的全面知觉,收获个体的稳定感和获得感。同时,也让城市滋长出共享的精神特质。

也许,认识一座城市,就是从一场不需理由、不限时长、不设目的的行走开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热门推荐